[1] 高瑜,郭乐,仵倩红,等.肺结核患者规律化学治疗不同时期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与病情转归的关系.新乡医学院学报,2023,40(10):937-944. [2] Wang F,Zhao M,Chang B,et al.Cytoplasmic PARP1 links the genome instability to the inhibition of antiviral immunity through PARylating cGAS.Mol Cell,2022,82(11):2032-2049. [3] 江颖仪,李德宪,劳穗华,等.血清淀粉样蛋白A、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肺结核合并肺炎的诊断价值.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1,41(3):453-458. [4] 汪彩红,邱君克,黄晓庆,等.重症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在预后不良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9):1327-1330. [5] 潘蕾,毛敏杰,黄晓庆,等.利奈唑胺治疗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因子和预后的影响.中华全科医学,2019,17(1):47-51. [6]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21年神经内科患者分离细菌耐药监测报告.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3,22(10):1193-1201. [7] 马清艳,康冠楠,侯莉莉,等.肺结核并MDRO肺部感染耐药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4):492-496. [8] 许俊,肖亮,王建宏,等.急诊应用利奈唑胺与美罗培南对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作用及免疫应激指标的影响.河北医药,2023,45(6):911-913,917. [9]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肺结核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8):709-717. [10] 丁翔宇,张小蓬,郭建晖,等.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转化医学杂志,2022,11(6):381-383,401. [11] 沈甜,朱慧明,田华,等.外周血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对肺结核合并细菌性肺炎的早期诊断价值.中国热带医学,2023,23(7):730-735. [12] 党璋,吴琼,王娟,等. s-ChE、PCT、CRP在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1,13(5):786-789. [13] 周青,叶俊,傅京力,等.肺结核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传染病信息,2020,33(6):546-548. [14] 董启珍,赵承杰,吴晓茹.异烟肼联合恩替卡韦对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3,33(7):613-616. [15] 龚兰,牛群,王楠,等.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基因突变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耐药的相关性.实用医学杂志,2023,39(11):1353-1358. [16] 唐燕君,冉丽萍,张中杨,等.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内毒素、钙结合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2,19(1):112-115. [17] 张明,李国飞,孙浩.成人危重患者利奈唑胺个体化用药的研究进展.中国药房,2022,33(12):1520-1524,1536. [18] 胡秋萌,张培泽.利奈唑胺血清药物浓度监测在耐药结核病患者中的应用.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2023,8(5):75-79. [19] 自雪梅,张峻,何瑾.治疗药物监测对利奈唑胺疗效、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和经济性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23,20(1):1-4. [20] 杨浩然,张学勤.细菌感染性肺炎患者胸部CT征象及其与患者肺部炎症情况、预后的关系.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21,39(5):705-710. [21] 王海晶,王小军.实时定量PCR与传统微生物培养法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体的性能比较.临床肺科杂志,2020,25(6):811-815. [22] 卡迪丽娅·阿不都卫力,刘凯,阿孜古丽·买买提吐尔逊,等.电子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气指标和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D、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和正五聚蛋白-3水平的影响.临床内科杂志,2023,40(8):561-563. [23] 沈聪,邵丹,刘红艳.吡嗪酰胺治疗耐多药肺结核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西北药学杂志,2023,38(2):171-175. [24] 任欣欣,冯秀莉,崔丹,等.利奈唑胺联合环丝氨酸胶囊治疗肺结核对患者免疫细胞以及X-pert MTB/RIF以及肺CT的影响研究.中国CT和MRI杂志,2022,20(1):6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