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分析儿童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 TBM)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儿童TBM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首次诊断为TBM儿童患者的资料。根据门诊和电话相结合的方式,采用改良兰金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儿童TBM抗结核治疗12个月后的神经系统结局,比较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识别和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TBM儿童患者91例,其中,62例预后良好,29例预后不良。患儿年龄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3.00(1.00, 8.00)岁,51例为男性患儿。入院时预后不良组发生肌力异常(12/29,41.38%)、神志不清(16/29,55.17%)、脑积水(17/29,58.62%)的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分别为(9/62,14.52%)、(13/62,20.97%)和(22/62,35.48%)](χ2=8.032,P=0.005;χ2=10.647,P<0.001;χ2=4.319,P=0.038);发生咳嗽≥2周(4/29,13.79%)和咳痰(1/29,3.45%)的比例则低于预后良好组[分别为(21/62,33.87%)、(13/62,20.97%)](χ2=3.997,P=0.046;χ2=4.659,P=0.031);预后不良组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 GCS)评分比预后良好组更低(13 和15;Z=-4.190,P<0.001),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疾病分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327,P<0.001)。此外,预后不良组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乳酸脱氢酶含量[中位数(四分位数):60.00(29.50,128.00)IU/L]、使用外脑室引流术(7/29,24.14%)以及机械通气(19/29,65.52%)的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分别为39.50(20.75,64.00)IU/L、(2/62,3.23%)、(25/62,40.32%)](Z=-2.100,P=0.036;χ2=9.696,P=0.002;χ2=5.022,P=0.02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入院神志不清(OR=3.690;95%CI:1.045~13.034;P=0.043)和使用外脑室引流(OR=8.041;95%CI:1.064~60.760;P=0.043)是儿童TB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预后不良儿童TBM患者更多表现为严重神经系统症状(如肌力异常、低GCS评分)、脑积水及CSF乳酸脱氢酶升高,且机械通气需求更高。而预后良好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更突出,可能提示早期就诊或疾病较轻。入院神志不清、外脑室引流是提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