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属于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流行给全球结核病防治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同时应对传统呼吸道传染病和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双重挑战。结核病非定点医疗机构在结核病防控中存在诸多问题。在新形势下,中国作为一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提高结核病非定点医疗机构对结核病的诊断水平。
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要实现终止结核病流行的全球战略目标,需要有效利用结核病预防性治疗这一手段。针对HIV感染者、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免疫功能低下的临床高危个体开展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检测和结核病预防性治疗,是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的重要措施。为积极探索适应基层的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高危人群的管理和干预模式,促进结核病预防性治疗策略的落地和优化,不断将结核病预防性治疗工作向专业化、精细化、精准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和转变,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23年2月成立了独立的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门诊,并将在试运营期间及时针对门诊运行成效开展综合评价。本文中,笔者将基于基层建立独立的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门诊这一探索性工作的开展,细致地分析与总结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门诊建设的工作基础、主要内容,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结核病的精准防控需要快速、准确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自1882年罗伯特·科赫发现结核分枝杆菌以来,结核病诊断技术经历了从传统的病原学诊断到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的巨大飞跃,然而这种诊断技术的发展仍然与实现2035年终止结核病的宏伟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作者在梳理既往结核病诊断技术研发进展的基础上,围绕结核病防控的核心诊断需求,探究未来实验室诊断的重要发展管线。
结核病防控工作亟待创新性的研究与发展,以加快实现终止结核病策略。2022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对全球结核病领域的研究和创新进展进行更新。笔者就报告中结核病研究领域新诊断技术、新药与新方案,以及新疫苗等研究及创新要点进行解读,并结合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结核病防治领域同行掌握结核病研究动态,进一步开展原创性科研和创新提供参考。
2023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结核病实验室加强实用手册(2022更新)》。本手册系统更新并描述了实验室网络加强的相关内容,为了便于相关人员更充分地了解本手册的内容,笔者就该手册的重点内容进行概括和解读,并提出加强我国结核病实验室网络建设的思考。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侵袭人体器官引起。脊柱结核占肺外结核的50%,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骨科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使用的抗结核药物和治疗方案有限。动物模型作为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的有力工具备受关注。新西兰兔因其腰椎解剖结构与人类相似,骨结核病变表现可以复现人类结核病病理表现,以及构建脊柱结核模型操作方便等特点,广泛用于脊柱结核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笔者综述了脊柱结核兔模型构建方法及其在结核病发病机制、抗结核新药研发及局部载药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为脊柱结核相关基础研究中兔模型的建立及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