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之前关于表型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的应用及操作相关指南均针对改良罗氏培养基比例法药敏试验、液体药敏试验、Middle 7H10/7H11比例法药敏试验,从未就微孔板法药敏试验进行详细描述。考虑到利用肉汤微孔板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优势,基于已有的研究基础和使用现状,WHO于2022年4月首次发布了《优化肉汤微孔板法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药敏试验方法学》文件。笔者就该文件出台的背景、微孔板法药敏试验的优势、药物布局设计、方法学方面应考虑的事宜及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启示等进行解读,以供我国相关科研、医疗人员及厂商参考。
贝达喹啉作为抗结核新药,多与其他二线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鉴于目前有关贝达喹啉药代动力学文献逐渐增加,以及部分临床医生对其药代动力学尤其药物相互作用方面内容了解有限,本综述对药代动力学参数、协变量对药代动力学影响、暴露-反应关系、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进行总结,为指导临床医生用药和科研人员开展研究提供帮助。
结核病仍然是全球和我国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尽管目前已将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阳性纳入结核病确诊依据之一,但临床仍然存在大量病原学阴性的结核病患者,需要依靠免疫学检测技术进行辅助诊断。结核分枝杆菌入侵宿主后引发的免疫病理反应及抗结核免疫应答反应是开发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参与免疫应答不同阶段的各类细胞、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抗体等都是潜在的免疫学诊断靶标。近年来,基于这些靶标开发了多项免疫学检测新技术,包括γ-干扰素释放试验、新型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检测、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IFN-γ/IL-2)双因子检测等,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结核病的诊断带来了新的希望。此外,尚有一些处在研发过程的新型蛋白标识物、多功能淋巴细胞等也表现出较好的潜在诊断价值。笔者将对已用于临床的免疫学诊断技术的应用现状及优缺点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可能进入临床应用的标识物和其他潜在靶标。
耐多药结核病是由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原发感染或抗结核药物用药不当产生继发耐药所致,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2035年终止结核病流行策略的一大阻碍,目前治愈率不理想。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或治疗方法。中医药在减轻结核病症状、联合西药治疗耐多药结核病,以及提高患者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水平方面已有很多研究。作者对中药抗结核治疗的体外及人体试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病的思路和策略。
目前,结核病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然而,传统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存在疗程长、药物不良反应多以及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常导致治疗失败,故亟需可以控制结核病的新药或新剂型。装载抗结核药物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将抗结核药物主动或被动靶向到被感染的细胞或病灶部位内,杀菌的同时,还具有缓释给药、减少给药频率、减少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等优势。本文综述了纳米递药系统在结核病治疗方面的应用情况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