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Email Alert | RSS    帮助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06-10
    • 述评
      努力加强基础研究能力 提高结核病临床诊治水平
      逄宇,赵雁林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409-410.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01
      摘要 ( 1442 )   PDF (903KB) ( 43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结核病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结核病是单一致死性传染病中仅次于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第2位杀手。据WHO报告,2012年全球有结核病患者860万例,其中110万例为结核病与AIDS双重感染者;在2012年死于结核病的130万例患者中,有32万例是结核病与AIDS双重感染者;据WHO估算,2012年全球有45万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其中17万例死亡。
      论著
      结核性脑膜炎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和基因型相关性分析
      王婷,赵雁林,逄宇,周杨,冯国栋,彭晋湘,赵钢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411-417.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02
      摘要 ( 1974 )   PDF (761KB) ( 56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的致病菌在耐药性和基因型方面的相关性。方法  从500例疑似TBM患者脑脊液标本中经MGIT(Mycobacteria growth indicator tube)960培养仪分离培养出25株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对这25株Mtb分别进行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Spoligotyping)法基因分型、14种抗结核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10个耐药基因测序。结果 20株为北京基因型,占80.0%(20/25);耐多药结核性脑膜炎(MDR-TBM)有3株(3/25),都属于北京基因型;测序结果显示inhAembBgyrBeis基因未发生突变,katGrpoBgyrArrs-KANrpsLgidB基因发生突变。结论  北京基因型在耐药TBM中所占比例高,尤其是MDR-TBM。耐药TBM临床分离株与相关耐药基因突变有关系。
      IFNA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我国汉族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易感性的关联分析
      文玉欣,张国良,林巧,钟红剑,张明霞,杨林,陈心春,王正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418-423.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03
      摘要 ( 1589 )   PDF (766KB) ( 32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我国汉族人群IFNA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结核分枝杆菌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结核病患者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MassARRAY飞行时间质谱生物芯片技术,分成检测结核病组(1533例)和对照组(1445名)IFNA8基因SNPs(rs1330322rs10964982rs4978116)的基因型,计算各SNP位点等位基因频率(allele frequency, AF),应用“四格表”χ2检验比较两组人群中候选SNP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别,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计算相应的比值比(odds ratio, OR)和95%置信区间(95%CI)。 结果  (1)rs1330322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在结核病组、对照组中分别为30.5%(936/3066)、27.8%(804/2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7,OR=1.140,95%CI=1.019~1.275,P=0.022)。rs10964982rs4978116位点的次要等位基因频率在结核病组中分别为17.0%(520/3066)和28.8%(882/3066),在对照组中分别为17.0%(491/2890)和28.6%(826/289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01、0.025,P值分别为0.976、0.874)。(2)根据性别分层发现,结核病组女性患者中,rs1330322位点等位基因A频率为30.8%(330/1072),对照组等位基因A频率为26.6%(300/112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5,OR=1.225,95%CI=1.018~1.474,P=0.032)。男性结核病组、对照组患者等位基因A频率分别为30.4%(606/1994)、28.6%(504/176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89,OR=1.091,95%CI=0.948~1.256,P=0.222)。(3)对女性患者进一步进行年龄分层发现,对于rs1330322位点,≤25岁结核病组、对照组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3.8%(111/328)、25.2%(112/44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8,OR=1.516,95%CI=1.108~2.074,P=0.009)。而>25岁人群A等位基因在两组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0,OR=1.096,95%CI=0.871~1.380,P=0.435)。 结论  SNP位点rs1330322与结核分枝杆菌易感性密切相关,rs1330322位点基因型在女性、年龄≤25岁组人群具有更高的结核病患病风险预测价值。
      不同剂量结核病DNA疫苗的电转染免疫原性研究
      梁艳,肖漓,白雪娟,高钰,阳幼荣,张晓燕,陈丹,王兰,史迎昌,张俊仙,李忠明,吴雪琼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424-428.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04
      摘要 ( 1825 )   PDF (756KB) ( 45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结核病DNA疫苗电转染后的免疫原性。 方法  40只BALB/c小鼠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8组,每组5只。其中4组分别用100 μl 生理盐水和10 μg、50 μg、100 μg结核分枝杆菌Ag85A DNA肌内注射免疫小鼠;另4组用100 μl 生理盐水和10 μg、50 μg、100 μg Ag85A DNA肌内注射加电转染免疫小鼠。每2周免疫1次,共3次。最后1次免疫后2周杀死小鼠。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IFN-γ的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1细胞百分比、分泌IL-4 的Th2细胞百分比,以及Th1与Th2的细胞比值。用SAS 9.2软件处理数据,实验数据以“x±s”表示,对有关数据进行两因素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免疫结束后2周,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IFN-γ水平,50 μg [(646.05±342.53)pg/ml]和100 μg Ag85A DNA肌内注射组[(738.61±372.68) pg/ml]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1.73±3.88)pg/ml](t值分别为4.065、4.647,P值均<0.05)和10 μg Ag85A DNA组[(87.83±120.82)pg/ml](t值分别为3.513、4.094,P值均<0.05);10 μg Ag85A DNA电转染组[(357.06±105.18)pg/ml]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t=2.247,P<0.05),高于100 μg Ag85A DNA电转染组[(86.08±135.73)p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6,P>0.05);50 μg Ag85A DNA电转染组[(648.60±439.41)pg/ml]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t=4.081,P<0.05)和100 μg Ag85A DNA电转染组(t=3.539,P<0.05)。与直接肌内注射组IFN-γ水平[(87.83±120.82)pg/ml]比较,10 μg Ag85A DNA电转染组增高3倍[(357.06 pg/ml)/(87.83 pg/ml)];50 μg Ag85A DNA肌内注射组[(646.05±342.53)pg/ml]与电转染组[(648.60±439.41)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6,P>0.05);100 μg Ag85A DNA电转染组[(86.08±135.73)pg/ml]较肌内注射组[(738.61±372.68) pg/ml]降低88.35%(t=-4.105,P<0.05)。小鼠PBMC分泌IFN-γ 的Th1细胞百分比,不同剂量Ag85A DNA肌内注射组[10 μg Ag85A DNA:(1.39±0.84)%;50 μg Ag85A DNA:(1.55±0.33)%;100 μg Ag85A DNA:(2.13±0.47)%]和DNA电转染组[10 μg Ag85A DNA:(1.42±0.47)%;50 μg Ag85A DNA:(1.88±0.51)%;100 μg Ag85A DNA:(1.43±0.68)%]均高于生理盐水组[(0.65±0.31)%](t值分别为2.002、2.431、4.015、2.084、3.332和2.105,P值均<0.05),但不同剂量Ag85A DNA电转染组与肌内注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81、0.901和-1.91,P值均>0.05)。小鼠PBMC分泌IL-4的Th2细胞百分比,不同剂量Ag85A DNA肌内注射组[10 μg Ag85A DNA:(1.42±1.18)%;50 μg Ag85A DNA:(1.14±0.78)%;100 μg Ag85A DNA:(1.24±0.76)%]和DNA电转染组[10 μg Ag85A DNA:(1.19±1.09)%;50 μg Ag85A DNA:(2.06±0.96)%;100 μg Ag85A DNA:(1.47±0.65)%]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电转染组[(4.14±2.55)%](t值分别为-3.392、-3.738、-3.616、-3.676、-2.599和-3.325,P值均<0.05),但不同剂量 DNA肌内注射组与DNA电转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84、-1.139和-0.292,P值均>0.05)。结论 DNA电转染免疫可以增强低剂量DNA疫苗的免疫应答,使用少量的DNA疫苗就可以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
      结核分枝杆菌DNA促旋酶基因突变与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相关性研究
      卢峰岳,俞日霞,胡族琼,蔡杏珊,谭耀驹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429-433.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05
      摘要 ( 1749 )   PDF (816KB) ( 68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MDR-TB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DNA促旋酶(gyr)基因突变特点,初步探究MDR-TB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与gy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法筛选MDR-TB,对17株临床MDR-TB菌株应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gyr基因的突变情况,分析细菌基因突变与耐药产生的相关性。 结果  Mtb 1株标准菌株(H37Rv)未见gyr A亚单位基因(gyrA) 和 gyr B亚单位基因(gyrB)基因突变,所有17株临床菌株gyrA均存在95位AGC→ACC。12株耐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菌株中,10株gyrA产生了错义突变,突变率为83.3%;突变位点位于89位、90位、91位和94位;1株发生了gyrB突变,突变位点位于500位。耐莫西沙星的9株耐药株中,8株gyrA发生突变,占88.9%。 结论  gyrA基因突变是 Mtb 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之一;gyrA的错义突变主要发生在第 89位、90 位、91 位、94位密码子上。
      飞行时间质谱与TaqMan探针技术在结核病易感性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筛选中的应用
      汪文斐,张国良,杨帆,杨辉,赵丽芳,徐发圣,张明霞,陈心春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434-439.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06
      摘要 ( 1606 )   PDF (1228KB) ( 76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比分析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和TaqMan探针筛选与结核病易感性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结果,以及联合应用的方法学和效果评价。 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并确诊的结核病患者400例为结核病组,对照组为同时期收集的健康体检者300名,利用MALDI-TOF对选取的7个SNP位点(rs2227476、rs1800795、rs56077270、rs1800797、rs2227484、rs2227472和rs2227473)同时进行基因分型,初步筛选易感SNP位点;与结核病易感相关的单个SNP位点,采用基于TaqMan探针技术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同样的标本再进行基因分型,比较两种方法的准确性与敏感度;以rs2227473位点为实例对分型结果的基因频率进行分析,确定肺结核的易感SNP。  结果  MALDI-TOF分型成功率为99.7%(698/700),TaqMan探针技术为98.4%(689/700);在基因分型过程中,MALDI-TOF与TaqMan探针方法对1例标本的分型结果不一致,经过对此分型结果进行了测序验证,MALDI-TOF的分型结果正确,MALDI-TOF在准确性和敏感度比TaqMan法稍高。位点rs2227473基因频率分析中,结核病组G等位基因频率(90.3%,722/800)明显高于对照组(82.5%,495/600)(χ2=6.911,P=0.009)。 结论  上述肺结核易感基因的筛选方法是可行的;实例分析中,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发现了IL-22基因rs2227473位点等位基因G可能与肺结核发病相关,两位点中等位基因A可能为保护性基因。
      MF59佐剂增强热灭活卡介苗的免疫原性
      黄香玉,张春青,李军丽,邵进士,何秀云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440-446.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07
      摘要 ( 2541 )   PDF (1048KB) ( 66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MF59佐剂[一种由角鲨烯、山梨糖醇三油酸酯(Span85)、吐温80和柠檬酸缓冲液组成的水包油乳剂]对热灭活BCG(hBCG)免疫小鼠诱导免疫应答的影响,验证自制MF59增强hBCG诱导细胞免疫反应的作用。 方法  BALB/c(SPF级)小鼠分成A~G组,每组8只,于第0、2、4周皮下注射0.2 ml MF59、低剂量hBCG(0.025 mg/ml)、中剂量hBCG(0.25 mg/ml)、高剂量hBCG(2.5 mg/ml)、MF59+低剂量hBCG、MF59+中剂量hBCG、MF59+高剂量hBCG。末次免疫2周,解剖小鼠。取小鼠脾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并在体外经BCG-PPD刺激培养,ELISA检测培养上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β、IL-2、IL-4、IL-12含量,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脾细胞分泌IFN-γ、IL-2和IL-4的斑点形成细胞数(SFCs)。所有试验组的平均值比较采用一元方差分析、每两组平均值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MF59作为高剂量hBCG的佐剂(G组)免疫小鼠,其脾细胞体外经BCG-PPD刺激培养,分泌IFN-γ的SFCs[(151.3±66.6)个]、IL-2的SFCs[(247.8±58.0)个]和IL-4的SFCs[(65.8±24.6)个]显著高于其他组[其他组IFN-γ、IL-2和IL-4的SFCs的最高平均值分别为(30.4±13.0)个、(37.1±10.8)个和(16.4±9.7个)](分泌IFN-γ的SFCs比较,t=3.2, P=0.007;分泌IL-2的SFCs比较,t=3.6, P=0.003;分泌IL-4的SFCs比较,t=3.0, P=0.01)。MF59与不同剂量hBCG联合免疫小鼠,其腹腔巨噬细胞体外经BCG-PPD刺激培养,培养上清IL-1β水平分别为(663.3±177.5)pg/ml、(813.8±193.4)pg/ml和(742.3±316.1)pg/ml,均显著高于A、B和C组[分别为(104.7±65.8)pg/ml、(82.9±54.8)pg/ml和(66.5±53.5)pg/ml](E、F和G与A组比较:t=2.9, P=0.01;t=3.5, P=0.004;t=2.5, P=0.031。E、F和G与B组比较:t=3.1, P=0.007;t=3.6, P=0.003;t=2.6, P=0.024。E、F和G与C组比较:t=3.0, P=0.01;t=3.5, P=0.004;t=2.5, P=0.031)。A、C和G组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体外经BCG-PPD刺激培养,培养上清IL-12水平[分别为(36.3±20.5)pg/ml、(94.5±20.6)pg/ml和(128.2±54.6)pg/ml]均显著低于E和F组[(545.7±97.2)pg/ml和(665.5±295.4)pg/ml](A、C和G组与E组比较:t=-5.1, P=0.000;t=-4.5, P=0.000;t=-3.7, P=0.002。A、C和G组与F组比较:t=-4.4, P=0.001;t=-3.7, P=0.002;t=-2.9, P=0.012)。 结论  MF59与高剂量hBCG联合免疫小鼠,可以增强脾细胞体外分泌BCG-PPD特异的IFN-γ、IL-2和IL-4;MF59与低、中剂量hBCG联合免疫小鼠,可以增强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分泌BCG-PPD特异的IL-1β和IL-12。
      快速检测技术在奶牛结核病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江渊,王曲直,张阳奕,沈素芳,李静,唐文红,桂晓虹,梅建,潘启超,沈鑫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447-452.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08
      摘要 ( 1748 )   PDF (1504KB) ( 69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快速检测技术在奶牛结核病检测中的应用,为改进奶牛结核病检疫工作提供实验室数据支持。 方法  2010—2012年对上海市5家奶牛场9355头奶牛采用牛分枝杆菌提纯结核菌素皮内超敏反应方法(PPD试验)进行牛结核病筛查,筛查出223头阳性牛,5家奶牛场分别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PPD阳性牛,共抽取PPD 阳性牛49头;无菌采集肺部淋巴结组织样本,采用MGIT 960液体培养法对奶牛组织中分枝杆菌进行快速分离培养,采用免疫色谱法和基因测序进行快速基因分型及菌种鉴定。 结果  49头PPD试验阳性牛的组织样本,经MGIT 960液体培养、免疫色谱法初筛、基因分型和基因序列分析,最终病原学检测证实受分枝杆菌感染的奶牛有8头,其中受牛分枝杆菌感染的奶牛1头,受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奶牛7头,分别为鸟分枝杆菌感染6头,不产色分枝杆菌感染1头。 结论  建议将分枝杆菌快速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检测技术引入到对PPD阳性牛的实验室诊断中,进一步提高牛结核病检测的特异度。
      耐氧氟沙星结核分枝杆菌对五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交叉耐药的研究
      王前,宋媛媛,逄宇,王玉峰,欧阳琴,赵雁林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453-457.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09
      摘要 ( 1693 )   PDF (864KB) ( 96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耐氧氟沙星结核分枝杆菌对5种不同氟喹诺酮类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性。 方法  本研究选取来自于2007年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的130株对氧氟沙星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用微孔板稀释法检测这些菌株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以及司帕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统计耐药率的差别并分析对某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菌株中对其他4种药物的耐药率的差别,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30株对氧氟沙星耐药的菌株中,分别有110株 (84.6%,110/130)、108株 (83.1%,108/130)、46株 (35.4%,46/130)及66 株(50.8%,66/130)对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及司帕沙星耐药。加替沙星耐药率显著低于左氧氟沙星(χ2=65.641,P<0.01)、莫西沙星(χ2=61.225,P<0.01)和司帕沙星(χ2=6.274,P=0.02)的耐药率。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中分别有90.9%(100/110)、41.8%(46/110)和59.1%(65/110)的菌株对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耐药;在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耐药菌株中,有97.8%(45/46)和97.0%(64/66)对莫西沙星耐药。莫西沙星耐药株中分别有41.7%(45/108)和59.3%(64/108)对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耐药。 结论  上述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之间呈现出不同的交叉耐药性,其中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交叉耐药,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与莫西沙星之间表现为部分单向交叉耐药。
      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蔡杏珊,马品云,张院良,谭耀驹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458-461.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10
      摘要 ( 1936 )   PDF (730KB) ( 84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 testing,SAT)在结核病患者的痰液、体液及病灶组织等标本中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价值。 方法  收集在广州市胸科医院就诊的疑似结核病患者的痰液734份、体液标本94份(包括68份胸腔积液、21份脑脊液、5份关节积液,以下统称“体液”)及病灶组织标本76份,共计904份标本。同时采用SAT法、改良罗氏培养法进行检测,培养阳性者进行基因芯片菌种鉴定。SAT法与改良罗氏培养法结果不相符的标本,用结核分枝杆菌聚合酶链(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echnology for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PCR-TB)荧光诊断试剂盒进行检测。采用χ2检验比较SAT法与改良罗氏培养法对结核病患者的阳性检出率。 结果  以改良罗氏培养结果为金标准,则SAT法在痰液、体液、病灶组织标本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分别为90.20%(230/255)、92.48%(443/479)、91.69%(673/734);94.74%(18/19)、81.33%(61/75)、84.04%(79/94);100.00%(14/14)、77.42%(48/62)、81.58%(62/76)。以扩大金标准(培养+PCR法)比对,则SAT法在痰液、体液、病灶组织标本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分别为96.30%(260/270)、99.35%(461/464)、98.23%(721/734);96.97%(32/33)、100.00%(61/61)、98.94%(93/94);100.00%(27/27)、97.96%(48/49)、98.68%(75/76)。改良罗氏培养法和SAT法在痰液、体液、病灶组织标本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4.74%(255/734)和36.24%(266/734)、20.21%(19/94)和34.04%(32/94)、18.42%(14/76)和36.84%(28/76);痰标本两者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36,P>0.05)。体液与病灶组织标本中,SAT法较改良罗氏培养法的阳性率高出13.83%和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5、6.44,P值均<0.05)。 结论  SAT法检测痰液、体液及病灶组织标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具有快速、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的优点,可提高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
      Xpert Mtb/RIF检测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赵冰,欧喜超,夏辉,李强,逄宇,张治英,董海燕,李俊晨,章建康,池俊英,赵雁林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462-466.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11
      摘要 ( 6619 )   PDF (736KB) ( 117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Xpert Mtb/RIF检测技术快速诊断肺结核及利福平耐药的可靠性。 方法  在4个县(区)级结核病防治机构(湘潭县、岳阳县、绥化市北林区和兰西县),门诊医生连续纳入2142例初诊肺结核可疑患者,每例患者留取3份痰标本,实验室工作人员对每份标本同时进行涂片镜检、固体培养和Xpert Mtb/RIF(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检测,临床医生2个月末对患者完成随访。省级参比实验室对555例培养阳性患者完成比例法利福平药敏试验,国家参比实验室对传统药敏试验和Xpert Mtb/RIF检测结果不一致菌株进行rpoB耐药基因核心区间测序。以随访后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涂片镜检、固体培养和Xpert Mtb/RIF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度。以传统药敏试验结果为金标准,分析Xpert Mtb/RIF检测利福平耐药的效能。 结果  以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涂片镜检、固体培养和Xpert Mtb/RIF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度分别为25.68%(284/1106)、51.44%(555/1079)和58.82%(650/1105),Xpert Mtb/RIF检测敏感度高于涂片镜检(χ2=360.10, P<0.05)和固体培养试验(χ2=50.13, P<0.05)。以传统药敏试验结果为金标准,Xpert Mtb/RIF检测利福平耐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10%(27/31)和97.95%(477/487)。  结论 Xpert Mtb/RIF检测操作简单,检测敏感度高于涂片镜检和固体培养,同时可以诊断患者是否对利福平耐药,在我国县(区)级实验室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淋巴结结核的辅助诊断价值研究
      贾红彦,潘丽萍,刘菲,杜博平,孙琦,邢爱英,杜凤娇,马玙,张宗德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467-471.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12
      摘要 ( 2312 )   PDF (842KB) ( 76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评价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淋巴结结核的辅助诊断价值。 方法  本研究募集北京胸科医院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住院的淋巴结肿大患者185例,最终分为确诊结核性淋巴结组(51例)、非结核性淋巴结疾病组(105例),其余诊断不明确或临床诊断淋巴结结核患者予以剔除。所有患者均行外周血T-SPOT.TB及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两组间斑点形成个数(SFCs)数据比较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组间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T-SPOT.TB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抗体的敏感度分别为 92.2%(47/51)和60.8%(31/51),特异度分别为79.0%(83/105)和77.1%(81/105),T-SPOT.TB敏感度显著高于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5,P<0.01)。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抗原刺激下结核性淋巴结组SFCs中位数为242个(57,621个)/106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非结核性淋巴结疾病组SFCs中位数为0个(0,20个)/106 PBMCs,结核性淋巴结组SFCs数量显著高于非结核性淋巴结疾病组,应用Mann Whitney U检验,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472.0,P<0.01)。在T-SPOT.TB结果阳性的69例患者中,47例结核性淋巴结患者SFCs的M (P25,P75)为280个(98,684个)/106 PBMCs,显著高于对照组22例非结核性淋巴结疾病患者SFCs的M (P25,P75)52个(35,93个)/106 PBMCs(U=146.5,P<0.01)。 结论 T-SPOT.TB方法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中有着较高的敏感度,有可能成为淋巴结结核辅助诊断的一项重要手段。
      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的诊断效果对比研究
      李辉,谭耀驹,李洪敏,马晓光,邢进,郝宝林,赵雁林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472-476.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13
      摘要 ( 2050 )   PDF (742KB) ( 87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GeneXpert Mtb/RIF)检测临床标本诊断结核病和耐利福平结核病的效能。 方法  2011年1—5月从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广州市胸科医院和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家单位,连续收集门诊就诊的1971例疑似结核病患者的痰标本,进行涂片、金标准培养和金标准比例法传统药敏试验和GeneXpert Mtb/RIF 检测。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GeneXpert Mtb/RIF与不同检测方法进行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与涂片及培养比较,GeneXpert Mtb/RIF检测1968例(1971例中有3例污染排除)痰标本诊断结核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27%(748/802)、91.93%(797/867)和91.60%(1068/1166)、95.55%(1052/1101);与临床诊断比较, GeneXpert Mtb/RIF检测1945例(1971例中有26例无法定诊)痰标本诊断结核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66%(822/1045)、98.67%(888/900);与金标准传统药敏试验比较,GeneXpert Mtb/RIF检测797例标本诊断耐利福平结核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92%(188/192)、100.00%(595/595)。 结论 GeneXpert Mtb/RIF是一种检测痰标本诊断结核病及耐利福平结核病的快速简便、自动化、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适用于结核病和耐利福平结核病的临床诊断。
      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肺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林玲,刘厚明,邓群益,张洁云,张明霞,朱秀云,张国良,邓国防,岳建荣,陈心春,谢虹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477-481.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14
      摘要 ( 2363 )   PDF (1186KB) ( 90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s,IGRAs)在鉴别诊断肺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NTM)肺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334例收住于肺科住院部感染了分枝杆菌的肺病患者。采用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对334例分枝杆菌感染的肺病患者痰培养分离的分枝杆菌进行菌种鉴定;采用IGRAs测定患者外周血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IFN-γ)应答;采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DNA。 结果  在334例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中,240例的菌株为结核分枝杆菌,94例为NTM;240例肺结核患者中痰结核分枝杆菌DNA PCR检测阳性率为74.58%(179/240),IGRAs检测阳性率为77.08%(185/240);94例NTM肺病患者中,结核分枝杆菌DNA PCR检测阳性率为10.64%(10/94),IGRAs检测阳性率为20.21%(19/94)。结核分枝杆菌DNA PCR和IGRAs检测鉴别诊断肺结核和NTM肺病的敏感度分别为74.58%(179/240)、77.08%(185/240),特异度分别为89.36%(84/94)、79.79%(75/94);两种方法联合检测肺结核的敏感度为93.75%(225/240)、特异度为77.66%(73/94)。 结论  IGRAs对于鉴别肺结核和NTM肺病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联合应用结核分枝杆菌DNA PCR和IGRAs可以显著增加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早期抗结核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对Ⅰ型干扰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在结核病患者外周血表达的意义
      张国良,詹森林,钟红剑,林巧,汪文斐,金晓菲,张明霞,陈心春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482-486.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15
      摘要 ( 1703 )   PDF (1012KB) ( 64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对Ⅰ型干扰素受体(IFNAR)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及其在结核病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痰菌阳性的肺结核患者(TB组)15例;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者(LTBI组)15例、健康对照(HC组)15例,均为同期医院体检人员。应用免疫磁珠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分选CD14+单核细胞,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刺激下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随后感染不同毒力结核分枝杆菌(H37Ra、H37Rv),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巨噬细胞中IFNAR1IFNAR2基因表达情况,以2-ΔΔCt值表示IFNAR1IFNAR2基因拷贝数。观测HC组、LTBI组、TB组患者各15例,分析不同人群PBMCs中IFNAR基因表达的差异。采用GraphPad 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多组计量资料数据首先进行齐性检验以判断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若符合正态分布,则用 x±s 表示,并通过方差分析进行两两比较,从而计算q值。计数资料进行“行×列”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H37Rv刺激后,IFNAR1基因表达水平(5.95±0.41)显著低于空白对照(7.5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15,P<0.05);而H37Ra刺激后IFNAR1基因表达水平为(6.54±0.33),与空白对照(7.53±0.41)、H37Rv感染(5.95±0.41)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2.56、1.57,P值均>0.05);而IFNAR2基因在H37Ra和H37Rv刺激后表达水平分别为(8.81±0.85)、(8.84±0.80),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12.67±1.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4.10、4.13,P值均<0.05);而H37Ra和H37Rv刺激后IFNAR2的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02,P>0.05)。IFNAR1基因在TB、LTBI、HC三组人群之间表达水平分别为(5.39±0.64)、(6.59±0.86)、(7.08±1.10),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B vs HC,q=1.91;TB vs LTBI,q=1.53;HC vs LTBI,q=0.87;P值均>0.05),而TB患者IFNAR2基因相对表达量为(5.96±0.58),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0.01±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67,P<0.05)。 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以诱导巨噬细胞IFNAR基因表达下调,且与菌株毒力无关。在结核病患者外周血中IFNAR2基因表达下调,具有潜在诊断价值。
      9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分枝杆菌药敏试验和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分析
      李同心,钟敏,付晓,丁显平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487-493.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16
      摘要 ( 1606 )   PDF (767KB) ( 50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患者脑脊液分枝杆菌药敏试验与菌株鉴定结果,以及患者治疗初期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期望为TBM临床早期有效治疗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搜集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结核性脑膜炎科2011年1月3日至2013年11月27日期间95例有脑脊液培养分枝杆菌药敏试验记录的TB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43例;初治患者73例,复治患者21例(不含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患者1例);16例患者临床血液检测HIV抗体为阳性,统计脑脊液药敏试验(包括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卷曲霉素、丙硫异烟胺、力克菲蒺、利福喷丁、对氨基水杨酸钠共11种药物)和菌株鉴定的结果,以及治疗初期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值,分析耐药特征,及影响耐药和CD4+ T淋巴细胞计数值的相关因素,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脑脊液药敏试验与菌株鉴定结果:非结核分枝杆菌1例,占1.1%(1/95),且对11种抗结核药物均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94例,占98.9%(94/95),其中40例对11种抗结核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总耐药率为42.6%(40/94),其余54例均敏感。MDR-TB占12.8%(12/94);XDR-TB占1.1%(1/94)。(2)耐药类型:单耐药者占9.6%(9/94);耐2种药物者占16.0%(15/94);耐3种药物者占2.1%(2/94);耐3种以上药物者占14.9%(14/94)。(3)耐药顺位前6位排名:Sm[26.6%(25/94)]>INH[23.4%(22/94)]>RFP[18.1%(17/94)]>PAIN[16.0%(15/94)]>EMB与Rft[均为14.9%(14/94)]。(4)11例TBM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占11.7%(11/94);不同性别[男性90.2%(46/51)、女性86.0%(37/43)]、初治患者[90.4%(66/73)]或复治患者[81.0%(17/21)]对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76、7.44,P值均>0.05);合并HIV抗体阳性的患者计数结果[100.0%(16/16)]显著低于HIV抗体阴性[85.9%(67/78)]的患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4.21,P<0.01)。结论 94例TBM(不含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1例患者)初治与复治患者均呈高耐药趋势;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普遍偏低,特别是TBM合并HIV抗体阳性的患者。
      经支气管镜局部药物灌注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临床研究
      田江华,戴元荣,颜孙舜,林洁,翁海霞,吴立琴,夏晓东,吴成云,陈叶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494-497.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17
      摘要 ( 1501 )   PDF (720KB) ( 60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镜局部灌注抗结核药物联合全身化疗对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方法  对62例确诊的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即经支气管镜局部灌注药物联合化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31例和单纯化疗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2个月后的临床表现、胸部CT检查情况、抗酸杆菌阴转率,以及不同镜下类型气管支气管结核治疗转归的差异。 结果  治疗2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支气管镜下病变好转的总有效率(87.10%,27/31)高于单纯化疗组(45.16%,14/31)(χ2=12.17,P<0.01),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7.10%,27/31)高于单纯化疗组(54.84%,17/31)(χ2=7.828,P<0.05),镜下刷检找抗酸杆菌阴转率(87.10%,27/31)高于单纯化疗组(64.52%,20/31)(χ2=4.309,P<0.05),胸部CT检查总有效率(82.14%,23/28)高于单纯化疗组(57.69%,15/26)(χ2=3.865,P<0.05)。 结论  局部抗结核药物灌注联合全身化疗能缓解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的症状,促进病灶吸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全身化疗。
      2010年全国不同人群和地区新涂阳肺结核登记率与患病率比值分析
      夏愔愔,成君,张慧,王黎霞,杜昕,陈伟,刘小秋,李雪,姜世闻,成诗明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498-502.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18
      摘要 ( 1772 )   PDF (911KB) ( 55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计算2010年全国新涂阳肺结核登记率与患病率的比值,分析其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差异,间接反映不同群体的患者发现情况。 方法  使用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获得的15岁以上人群新涂阳肺结核患病率(52/10万,152/252 940)与我国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2010年的登记率数据(39/10万人年,428 214 000/1 088 190 000),计算登记率与患病率的比值,并对不同性别、年龄、东中西部、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也称“卫Ⅴ项目”)省与非卫Ⅴ项目省的新涂阳肺结核登记率与患病率的比值进行直接比较分析。 结果  2010年我国15岁以上人群新涂阳肺结核登记率与患病率比值为0.75/人年(39/52)。男性登记率与患病率比值(0.72/人年,55/76)低于女性(0.85/人年,23/27)。各年龄组登记率与患病率比值不一,按10岁一组分组,15~岁组最高(1.55/人年,31/20),≥75岁组最低(0.43/人年,79/185)。中部省份登记率与患病率比值(1.22/人年,51/42)高于东部(0.95/人年,36/37),西部最低(0.57/人年,49/85)。卫Ⅴ项目省登记率与患病率比值(0.90/人年,48/53)略高于非卫Ⅴ项目省(0.80/人年,43/54)。 结论  本研究表明老年人、西部省份登记率与患病率比值较低,提示其患者发现工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执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时间较长的卫Ⅴ项目省份登记率与患病率比值较高,其患者发现情况更好。
      综述
      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抗原靶6家族其他蛋白抗原的研究进展
      阳幼荣,吴雪琼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503-508.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19
      摘要 ( 1802 )   PDF (782KB) ( 63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机制和宿主的防御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结核分枝杆菌蛋白抗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有助于该问题的阐明,将为结核病疫苗、免疫诊断试剂和新药的开发奠定基础。早期分泌抗原靶6(ESAT-6)家族蛋白是一类小分子蛋白,呈螺旋状结构,它们通过ESAT-6分泌系统(ESAT-6 secretion system,ESX)分泌到细胞外。该家族共有23个成员(EsxA~W),其在基因组上相邻排列的2个蛋白编码基因形成11个类操纵子结构的基因对。该家族蛋白参与宿主与致病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免疫系统识别的优势抗原,大多数是T细胞优势抗原,在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机制和机体的免疫保护机制方面起关键作用。鉴于EsxA和EsxB的研究概况国内外报道较多,而其他ESAT-6家族成员研究报道较少。因此,笔者着重概要地介绍ESAT-6家族其他成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病例报告
      扁桃腺结核一例报告
      普布卓玛,罗布卓玛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508-508.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22
      摘要 ( 1372 )   PDF (666KB) ( 63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29岁,干部。患者1年前出现咳嗽、咽痛、吞咽困难、食欲减退、消瘦,偶尔发热,到综合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慢性扁桃腺炎和慢性咽炎”
      综述
      分枝杆菌中原核类泛素蛋白化靶蛋白的功能分析
      薛玉,刘毅,张旭霞,张俊杰,李传友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509-513.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20
      摘要 ( 1375 )   PDF (749KB) ( 52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枝杆菌中存在一种类似真核生物泛素的小分子蛋白,称为原核类泛素蛋白(prokaryotic ubiquitin-like protein, Pup),蛋白被Pup共价标记后,或被蛋白酶体降解或参与修饰后的调节作用,可影响细菌活动的各个环节。结核分枝杆菌中目前发现可被Pup标记的共有58种蛋白;耻垢分枝杆菌被标记了41种蛋白,其中38种都可以在结核分枝杆菌中找到同源蛋白。这些标记后的靶蛋白涉及了至少6种机制和功能,包括分枝杆菌的毒力、信号通路、脂类的合成、细胞壁和(或)膜的合成、中间代谢,等等。其中大部分蛋白被标记后经由蛋白酶体降解,也有被Pup标记的蛋白参与信号传导和调控作用;通过对这些靶蛋白的比较分析,能够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和致病机制提供进一步的解释,同时这些Pup标记的蛋白也可以作为潜在的药物靶点,对其的分析研究可为结核病的治疗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短篇论著
      含利福喷丁或利福平联合化疗方案对老年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比较
      李进升,黄秋霞,余少英,邓婵娥
      中国防痨杂志. 2014, 36(6):  514-516.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6.021
      摘要 ( 1396 )   PDF (699KB) ( 67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物性肝损伤是抗结核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也是结核病患者中断化疗的常见原因之一,老年肺结核患者不良反应尤其多见。抗结核药物中利福类的肝损伤最常见,本研究拟探讨含利福喷丁化疗方案降低老年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性。

1934年创刊 月刊
ISSN 1000-6621
CN 11-2761/R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防痨协会
    编辑:中国防痨杂志编辑委员会
    100035,北京市西城区东光胡
    同5号
    电话(传真):010-62257587
    010-62257257
    Email:zgflzz@163.com
    主编:王黎霞
    编辑部主任:李敬文
    出版:《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
    广告代理:《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广告部
    广告发布登记号:
    京东工商广登字20170019号
    发行: 
     国内: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国外代号:M3721
     订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2-488
《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官方微信